口腔医学课程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实践与探索
添加日期:2007-01-30     浏览:3510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口腔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医学课程教学过程的设想。初步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思维导图在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思维导图; 知识可视化; 创造性思维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mindmapping in stomatology teaching

Chen Yunhui

(Cen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tentative plan of applying mindmapping to medicine curriculum teaching proces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the stomatology teaching at prese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of the preliminary teaching indicates that kidnapping plays a promotive role in stimulating students to seek knowledge, making students realize how to think, cultur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thoughts.
[Key words]: mindmapping,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innovation thought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口腔卫生服务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具有深厚的医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口腔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但仔细观察目前的口腔医学教育,会发现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现在的课堂理论教学往往注重于具体知识细节,不花或只花很少时间在知识体系的结构和框架上,一门课程结束后,很常见的情况是问学生这门课都讲了什么,学生往往只能回答一些零碎的细节,而不能概括地描述一门课的框架,更不用说以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1];注重知识的纵向学习,而少见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只限于验证课堂讲授的已知理论,实验课的过程仅仅是按详尽的实验讲义逐步操作,得到一个“标准”的实验结果,不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以及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等。
    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使用一种新的将知识可视化的方法---思维导图来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2 知识可视化技术--思维导图的出现
    按照古老格言的说法,“一图值千字[3]”,其原因在于,这些图片使用到了色彩、线条、维度、视觉节奏、想象等等多种大量的大脑技巧,能够充分刺激人们平时较少使用的右脑皮层,使左右脑协同作用,从而发掘出大脑更多的潜能。图形因此而经常比词汇更具有感召力,更精确也更易于触发更广泛的联想,从而增强创造性思维和记忆力。
    “可视化”一词,来源于英文的“visualization”,原意是“可看得见的、清楚的呈现”,作为专业术语是指将抽象的事物或过程变成图形图像,使其直观的、形象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增强认知。知识可视化是指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其实质是将人们的个体知识以图解的手段表示出来,形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知识外在表现形式,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4]。
    作为知识可视化的工具之一,思维导图最初被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记忆,提高笔记效率。托尼•巴赞认为,传统的线性笔记容易埋没关键词、不易记忆 、浪费时间且不能对大脑形成有效的刺激,他尝试以一种图形化的方式来打开人类大脑的潜能,这就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外在表现形式放射性思维,是一种自然和几乎自动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放射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因此,尽管思维导图最初开发的目的只是改善记忆和提高笔记效率,它的作用在后来的应用和研究中还是被不断发掘出来,被广泛的应用于企业、个人、家庭和教育中。
3  教学实验
    为了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效果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认识和比较,教学实验以我校2002级口腔本科38名学员为实验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和对照两个学习小组(分组情况见表一),实验组采用思维导图这种新的方法教学,对照组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选择《牙体牙髓病学》作为实验课程,由同一教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活动。正式授课前对实验组的19名同学进行思维导图基础理论培训,并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练习作品。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基本情况对照表


3.1  教师备课
    教师在课前备课的过程就是进行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相对于传统的备课方式,使用思维导图可以使教师能够创造性的对各个信息点进行策划,能从宏观上把握备课的方向,环绕主题进行思考;思维导图的备课笔记具有直观可视化的特点,教师可以很容易的进行教案更新,避免了陈旧的讲课笔记带来的单调无聊且不会增加很多工作量。医科院校附属医院的教师一般需要同时兼顾医疗、科研、教学三个方面,工作量较大,使用思维导图备课则可以使教师的工作更加高效。
3.2 “引导-发现”式思维导图教学
    适于内容框架较为复杂的内容或进行课程复习时使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就是说,动机可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引导-发现”教学策略,正是凭借动机重要组成部分中的认知内驱力,由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同步划分为数个相互联系的动态结构,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探索并有所发现。基于思维导图的“引导-发现”式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制作出教学内容的引导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成功,既得到学习的愉悦,又加强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习行为与学习动机相互促进,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学习完龋病这一章,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晰掌握本章的概念结构,能对龋病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教师绘制了一副图(图1),然后按照图示,诱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基本知识结构和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网络。

图 1  龋病概述

3.3 学生自主学习
    适于学生熟练掌握思维导图之后使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是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任务之一。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活动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其优点在于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即对知识的整合和构建能力,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从而形成一种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模式。
    按照自主学习理论,教师讲授完内容要点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来绘制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图2所示,学生不仅画出了书本上要求掌握的操作步骤等知识点,而且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对牙色材料的优缺点进行了描述(图2)。

图 2  牙色材料修复


    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体会、观察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现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注意或者意识到的东西,从而产生自己对知识新的理解,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的。
3.4 小组讨论学习
    适于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时使用。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适时适当的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探求知识的实际活动中,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进而教师也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创造者。这样做的好处是,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明确的角色界限也不复存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以往课堂的紧张气氛也一扫而空,从而创设一个和谐、活跃、活动的教学情境。
    有思维导图参与的小组讨论学习将会更加方便快捷,且有利于新想法的诞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问题以及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在内部交流时由专人绘制思维导图或利用计算机思维导图进行记录。教师需要及时了解讨论进展情况,学生遇到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向老师请教。若发现学生跑题或打不开思路,应给与指导和提示。下图为学习牙髓病时一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图3)

图3  牙髓病的病因讨论图


    在讨论中,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牙髓病的病因从各种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且绘制出反映讨论进程的思维导图。当小组的讨论完成之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各自的讨论结果,相互补充,教师最后进行讲评,最终使学生对牙髓病的病因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 结果与分析
    课程教学完成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成绩录入SPSS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排除年龄的影响因素:试验组学生平均年龄21.56±0.56,控制组学生平均年龄21.42±0.63,两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实验组学生平均得分是85.42±5.86,对照组学生平均得分是80.79±5.64,(t=2.481, P=0.018<0.05),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平均分,证明实验组的教学方法适合教学要求,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成绩。
5 展望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思维导图已经开始在教学中崭露头角,并且已经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知识的总体把握和构架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独立科研能力等方面显示出它巨大的优势。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思维导图在国内教育界的应用目前还很少,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因为缺少经验也会出现不少问题,还需要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探索,使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逵,我国基础医学教育现状及相应改革对策[EB/OL],http://www.oculist.net/,2005-02-08
2.教高[2001]4号,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3.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53
4.赵国庆 黄荣怀 陆志坚 ,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23-27 



作者简介:陈云辉(1978-),男(汉),第四军医大学教育技术专业2003级硕士研究生,导师谢百治教授

E-mail:chenyunhui@gmail.com
Tel:   029-8477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