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教育技术中心学科建设探索
添加日期:2006-09-26     浏览:731

    [摘要]  教育技术不是某一项技术,而是一门学科。院校教育技术工作是系统工程,其快速、科学、持续、高水平发展须以自身学科发展来促进和保证,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科研、应用须以自身学科理论体系为支撑;教育技术中心的学科建设须以院校信息化教学建设为契机和制高点,以教育技术中心建设“学科化”,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学者化”的两化建设为目标,争当学校教学改革的第一配角。本文介绍了作为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进行学科建设的初步探索,以期向高校的同行们抛砖引玉,共同关注此一热点问题,为全国院校的教育技术发展和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  教育技术中心;学科建设

    一、加强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初步认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化媒体、网络环境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媒体资源的需求开发与应用星火燎原,媒体技术的专业化让位于信息技术普及的大众化、快餐化,传统电教“作坊式”和“技工型”的工作与人才模式遇到冲击和挑战,院校电教机构经历了迷惘、阵痛、分化、重组、变革和新生……且仍在继续。

    信息时代现代教育的新形势需求:“ 理论指导、组织管理、素质培训、环境建设、平台开发、教学设计、技术支撑、资源整合、应用研究、评估推广”的职能不断扩大的新型信息化教学机构和专业人才。教育技术学科承前启后,乘势发展,目前全国已有5 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40 多个硕士点、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为全国第三大专业学术团体。

    教育技术不是某一项技术,而是一门文、理、工、技综合交叉的边缘学科、桥梁学科。新兴的教育技术学科日趋成熟、蓬勃壮大,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成为引领其腾飞的三驾车;创新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注重教学设计的教育技术理论为引领其方向的双缰。院校教育技术工作是系统工程,快速、科学、持续、高水平发展必须以自身学科发展来促进和保证,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科研、应用也必须以自身学科理论体系作为支撑。

    教育技术中心要在院校教学、科研工作中有实力、有作为、有地位,必须以院校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和制高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作为教学与科研支撑学科的自身建设,从而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保障,真正成为能满足学校各专业学科新时期新发展新需求的新兴学科。教育技术中心的学科建设与学校信息化教学建设息息相关,应争当教学改革第一配角。

    二、加强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初步探索
    学科建设是教育技术事业发展历程的承前启后,是形势所迫为谋求高水平持续发展所确定的工作重心。教育技术工作者应凭借学校信息化教学建设的东风,抓住契机积极向领导、机关、各学科反映、宣传 “两化”建设目标:即教育技术中心建设“学科化”,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学者化”,从形势、需求、任务、目标等方面阐明必要性、必然性、导向性,以得到学校肯定、重视、支持,明确把教育技术中心作为学校教学支撑学科重点建设,列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教育技术学学科点。明正言顺、积极有效地开展和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在此将我们作为医科院校教育技术中心进行学科建设探索的体会介绍给业界同行,以求抛砖引玉。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学科建设与学校工作重心紧密结合
    努力让信息化教学工作渗透到学校建设各个方面,促进学科地位提高,推动教育技术工作。全力以赴投入211工程建设的立项申报、中期检查、终期验收、二期建设申报的保障工作。既是学校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单位,又是学校各建设阶段的重要保障单位,两者统一推进,优质高效完成各类任务,以 “作为”赢得了学科“地位”。

   (二)学科建设与各项业务工作有机结合
    向各学科学习,以学科建设标准抓业务建设。开展教学工作,从“辅助教学”到“专业教学”, 开设必修、选修、公共、专业课程(累计10门以上);编写本专业专著、教材、网络课程(累计13部),其中有3项列入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一五”教材建设项目,以及总部教材计划项目;开展科研工作,成立了学校教育技术研究所,申报全军医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积极申报和开展教学、科研课题工作,要求高级职称人均牵头国家、军队、省部级课题1项以上(累计30余项)。

    重视理论学术研究和指导各学科开展电教教材研制及应用的教学设计,面向科室调研、征集课题,参与学科教学实验研究,要求技术干部和高级职称年发表论文1-2篇
    加强学科先进设备设施建设,数字化设备成龙配套,建立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室,全国高校第一个虚拟演播室,电教技术开发实验室,并又向总部申报建立三个教育技术专业实验室。

    加强学科专业图书资料建设,现有中外文藏书 1万余册,订阅中、外文期刊16种,引进一批外文原版教材;进行音像教材系列化建设,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医学教育信息资源中心。

    加强技术、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编制设置、人才引进、职称转改” 增加教学系列职称人员,形成学科“专家群”;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高学科人员学历层次。1998 年与陕西师大联合设立硕士点,2001年独立建立全军第一个硕士点,2005 年设立全军第二、全国医科院校唯一博士方向,并积极筹备申报博士点。

   (三)以研究生教育促进学科建设
    安排研究生到电视、多媒体等各专业组轮转,要求技术人员均承担教学和辅导任务,促进了学科人员业务提高。规定每周三下午为科室业务学习和研究生集体学习活动时间。
    制定了:“教育技术学硕士生技能标准”;“教育技术学硕士生六个一培养方案”。 “六个一”方案:

    1、牵头编制一部电视教材和多媒体教材;2、参与一门网络课程研制;3、参加一项科研课题研究或一部专著、教材编写;4、独立组织一次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5、赴教育技术博士点院校见学一个月,并完成见学报告;6、核心期刊或外文期刊发表一篇以上学术论文。
聘请国内、军内知名学者讲学,收集、学习教育技术硕士、博士和其它优秀论文,资助参加校外英语学习班、论文发表版面费和参加校外学术活动。

    研究生开题报告、预答辩、见学报告、授课试讲、读书报告、论文研讨自评、英语演讲等形成规范;重视组织研究生协作学习活动及参加教学和科研工作,及时总结、修正培养方案。发挥研究生作用,参加和承担科室各项工作任务,既弥补人员不足,又有效促进了学科全面建设。

  (四)学科建设与高水平保障有机结合。
    提供高水平教育技术保障。每年举办两期面向全校的教育技术培训班,影响大,收效好;外请知名专家、公司举办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讲座、报告会;连续7期进行学校多媒体、网络教材、网络课程、电视教材的研制及教学应用课题立项招标;指导、参与教学设计和技术支持各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展教学应用试点工作;发挥行政职能,组织校内和参加军内外各类教育技术活动,通报、公布重要信息,营造信息化校园氛围,应邀和积极参与各学科重点教、医、研项目的教育技术指导及保障工作,并成为项目组成员;
    优质高效保障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精品讲座等重要活动。

    三、加强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初步成效
    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春华秋实,初见成效。近年来教育技术中心70%的工作是围绕学科建设目标自身主动地开展进行。如:47集《人体解剖方法》大型系列教材填补了国内空白,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荣获国家音像制品奖,在历年教学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教员、学员长期赞扬。

教育技术中心牵头和参加的教学、医疗、科研项目荣获各类奖项100余项;出版音像教材100余部(集),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 13部;承担全国、军队、省部级各类教育、科技、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20余项,累计课题费150余万元。

    现已形成有13名高级职称的 “学科专家群”,硕士导师4名,职称晋升通过率达91%,任职考核优秀率100%; 培养各类研究生60名,毕业18名,6名硕士生考上军内外“211”院校博士生;1人晋升军队科技干部专业技术3级,3人获军队育才奖银奖,3 人多次获学校优秀科技人才二类、三类奖励基金;多人分别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副主委,全军教育技术协作组长联席会召集人,全军医学教育技术学会主委,西北地区军队院校教育技术协作组组长,陕西高校摄影学会副主席,科技核心源期刊《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副主编、编委等重要学术职务。

    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总结出了: “两化”建设目标, “三结合”建设方法,“零的突破” 建设理念,“点亮工程” 建设思路,“重在参与” 建设措施,“先进行列”建设标准。

    “两化”建设目标即是教育技术中心建设“学科化”,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学者化;”“三结合”建设方法即学科建设与学校工作中心紧密结合,学科建设与各项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学科建设与高水平保障有机结合。

    议大事、谋大事、干大事。努力实现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零的突破”和上等级、上台阶。如:获高等级教育技术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专利;军队、地方教学和科研课题立项, “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外文期刊发表论文;入选各类人才评选和人才库,学术团体重要任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

    实施“点亮工程”,长流水不断线。积极参加、组织全国、军队、地方各类学术活动,广泛交流、扩大影响;通过校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窗口,千方百计扩大教育技术工作的影响;落实“重在参与”措施,做到了教学工作积极倡议,科研工作申报项目,规章制度建言献策,全校活动组织频繁,建设教员骨干队伍,研究生工作介绍经验,表彰大会榜上有名。

    由于积极争取、领导重视、机关推荐、学科支持、实际需要,有两人分别进入学校专家组、学术学位评定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参与学校教学工作、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 “211项目”等多项工作的检查、评估、评比活动;参与、组织学校网络课程等信息化教学建设项目评审。

      要的是在形势和需求推动下,在上上下下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技术工作上了台阶,学科建设促进了教育技术中心工作,教育技术中心为学校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1、紧密跟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长期坚持教育技术培训,学校教员、学员信息素养明显提高,有口皆碑。如:医学专业博士生论文答辩与教育技术内容挂钩,撰写了“皮肤性病远程医学的理论探讨与应用”。

2、在各方面有力推动下,信息资源建设全面开展,47个学科专业网站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国内外日均点击量达数千人,一批又一批网络课程相继建设完成,精品课程讲座全校开花,以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为主力军的网络应用平台和技术支持系统的开发一项接着一项,建设规范、标准的系列研究推动了信息化教学工作健康、快速、高效的迈进。

3、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与理论指导的教学应用推广工作在实践中无处不显示出卓越的成效,全校已建成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立项研究课题正式启动,首次举办的“全校首次电教教材研制及应用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评比活动”的结果,在教师节大会上表彰。

    然而由于院校特点、学科特点、编制、机制等多方面因素,我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学科建设今后发展有很大限度,再前进一点都非常艰难,与其他院校和本校先进学科相比差距仍然非常悬殊,但我们坚持开拓进取、稳步发展、为后人奠基,为全国院校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添砖加瓦,坚信信息时代信息化教学工作必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中国高等教育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机构[J].电化教育研究, 1999(6)11.
    [2]孙祯祥、对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管理体制的探讨[DB/OL]http://jyjs.bokee.com/378443.html,2004-12-13

 

Titl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University
       CHENG Yun-hong     LI Bing     XIE Bai-zhi